规章制度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教务 >> 规章制度 >> 正文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一流课程建设与管理办法
发布时间:2020-05-13 发布者: 浏览次数: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一流课程建设与管理办法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为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实施学校高水平本科教育行动计划,提升课程建设与教学水平,根据《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9〕8号),制定本办法。

一、总体要求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建设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一流本科课程,让课程优起来、教师强起来、学生忙起来、管理严起来、效果实起来,形成一流本科课程体系,构建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二)建设一流课程是学校落实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体现现代教育思想,提升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抓手;也是教育部保合格、上水平、追卓越的本科专业三级认证体系中可量化、可检测、可评价的具体指标和核心要素。

(三)淘汰低阶性、陈旧性、不用心的水课,建设高阶性、创新性和有挑战度的一流课程,探索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以课堂教学为主向线上线下结合转变、以结果评价为主向结果与过程评价结合转变的教学模式改革。

二、建设目标

开展一流课程建设,树立课程建设新理念,推进课程改革创新,实施科学课程评价,严格课程管理,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完善以质量为导向的课程建设激励机制,形成多类型、多样化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

(一)提升高阶性。课程目标坚持知识、能力、素质有机融合,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课程内容强调广度和深度,突破习惯性认知模式,培养学生深度分析、大胆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能力。

(二)突出创新性。教学内容体现前沿性与时代性,及时将学术研究、科技发展前沿成果引入课程。教学方法体现先进性与互动性,大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与个性化学习。

(三)增加挑战度。课程设计增加研究性、创新性、综合性内容,加大学生学习投入,科学“增负”,让学生体验“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学习挑战。严格考核考试评价,增强学生经过刻苦学习收获能力和素质提高的成就感。

三、建设类型

学校以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双万计划”为引领,开展百门校级一流课程建设。包括线上一流课程、线下一流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社会实践一流课程等五大类型课程。

(一)线上一流课程建设。学校在现有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基础上,突出优质、开放、共享,努力打造内容丰富、结构合理的国家级、省级线上一流课程。

(二)线下一流课程建设。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为重点,重塑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建设以面授为主的线下一流课程。打破课堂沉默状态,焕发课堂生机活力。

(三)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建设。充分利用慕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专属在线课程(Small PrivateOnline Course)等在线课程资源,在现有同类课程建设成果的基础上,通过课程教学分析研究,结合学校实际,对校内课程进行改造,补充部分自建在线课程内容,重点打造一批适合人才培养目标和学情的、在线课程与课堂教学相融合的混合式一流课程。

(四)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建设。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智能技术与实验教学深度融合的各类虚拟仿真实验优质教学资源,面向实验教学目标,对校内实验课程进行改造,补充部分自建虚拟仿真实验内容,建设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着力解决真实实验条件不具备或实际运行困难,涉及高危或极端环境,高成本、高消耗、时空限制、不可逆操作等问题。

(五)社会实践一流课程建设。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创新创业训练、学科竞赛等活动,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与社会服务紧密结合,建设社会实践一流课程。提升学生认识社会、研究社会、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

四、课程要求

一流课程建设要符合相关类型课程基本形态,建设方案应清晰描述课程教学设计思路、内容组织、教学策略等要素,以及可测量的学习目标。应在以下几方面具备实质性创新,有较大的借鉴和推广价值。

(一)教学理念先进。坚持立德树人,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致力于开启学生内在潜力和学习动力,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课程教学团队教学成果显著。鼓励组建教学改革意识强烈、理念先进,人员结构及任务分工合理的课程建设与教学团队,创新课程建设与运行机制。课程团队主讲教师具备良好的师德师风,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较强的教学能力、丰富的教学经验,积极投身教学改革,能够运用新技术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质量。

(三)课程目标有效支撑培养目标达成。课程目标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注重知识、能力、素质培养。

(四)课程教学设计科学合理。围绕目标达成、教学内容、组织实施和多元评价需求进行整体规划,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设计合理。

(五)课程内容与时俱进。课程内容结构符合学生成长规律,依据学科前沿动态与社会发展需求动态更新知识体系,契合课程目标。教材选用符合教育部和学校教材选用规定,教学资源丰富多样,体现思想性、科学性与时代性。

(六)教学组织与实施突出学生中心地位。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创新教与学模式,因材施教,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资源共享、知识生成,教学反馈及时,教学效果显著。

(七)课程管理与评价科学且可测量。教师备课要求明确,学生学习管理严格。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等采用多元化考核评价,过程可回溯,诊断改进积极有效。教学过程材料完整,可借鉴可监督。

五、教学方法

(一)教学方法注重课程思政。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引导学生多读书、深思考、善提问、勤实践,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教学方法注重适切性。基于准确的学情分析,制定学生的学习方案,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增加学生的学习投入,指导学生了解有效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达成课程的学习目标。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对学习进度慢的学生有补救活动,对学习进度快的学生有拓展资源。

(三)教学方法注重探索性。围绕课程目标,吸收学科前沿知识,促进科研反哺教学,更新教学案例,充实教学内容,拓展教学深度。合理安排科研训练、案例分析、社会调查、课程大作业等探索性的课外学习任务,提高训练强度和难度,引导和鼓励学生在继承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和发现问题,用新思路、新方法去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发展潜力。培养学生对现有知识进行思考、判断、质疑、改造、运用的能力,形成创新性意识和批判性反思等高级思维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注重互动性。充分利用智慧教室,采用先学后教的翻转课堂等现代教学形式,采用项目式、合作式、探究式等组织形式,学生课前自学获得知识,课上通过复述、辩论等学习形式内化知识,教师通过指导、提问、点评、精讲、释疑等形式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帮助学生提升综合能力。混合式课程安排20%-50%的教学时间实施学生线上自主学习,与线下面授有机结合。

(五)教学方法注重信息化。基于“互联网+教育”,合理设置线上学习时间与自主学习时间,用好“爱课程”、“超星尔雅”等信息化课程平台。让学生从认知结构、兴趣爱好、主观需要出发自主选择和决定自己的学习活动,依靠自己的努力达到学习的目标,形成自我评价、自我控制、自己调节、自我完善的能力。

六、课程认定

(一)一流课程建设须经过至少两个教学周期的建设和完善,取得实质性改革成效,特色鲜明,在同类课程中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并承诺入选后将持续改进。

(二)在每个教学周期结束后应进行教学反思,形成建设过程报告,包括教学改革目标任务、改革试点内容、组织实施方式、教学效果分析,存在问题以及后期改进思路等内容。

(三)学校根据课程建设方案组织专家进行听课,结合学生反馈意见开展过程评价。

(四)校级一流课程认定需提供基于准确的学情分析,围绕课程目标,说明课程的教学设计思路与具体做法,综合评价教学效果和特色创新的申请书,附佐证材料。

(五)校级一流课程认定需提供能综合反映教学理念、课程设计、课程实施、改革成效的说课录像及相关教学单元的实体课堂教学录像。说课录像及教学实录视频时长均不少于5分钟,要求图像稳定、声音清晰、MP4格式。

(六)入选国家级、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直接认定为校级一流课程。

(七)学校对认定的校级一流课程实施动态管理,对课程实际应用、教学效果和共享等进行跟踪监测。对于课程团队成员出现师德师风问题、学术不端问题、重大教学事故,课程内容存在思想性或科学性问题的,未持续更新完善、出现严重质量问题的课程,将予以撤销。

七、激励保障

(一)对一流课程建设工作,学校组织开展相应专题培训,提高教师掌握信息化新技术的能力和教学水平。

(二)对一流课程建设项目,以校级教研教改项目形式予以立项。学校安排一万元建设经费,同时学院安排一万元配套经费。

(三)对一流课程教学团队或课程负责人,在教学评价、教学奖励、项目申报等方面予以倾斜。

(四)对一流课程讲授,给予教学工作量翻倍核算。

本管理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学院地址:浙江省宁波市钱湖南路1号
Copyright@ 2009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版权所有  浙ICP备06028382号